
2021年 02月 10日
保存視頻
儒家思想(3)中庸是大智慧的表現
短鏈接:






最新
自動播放
相關影片
儒家思想(2) 孔子的坎坷仕途路
2021年 02月 03日
儒家思想(1) 孔子著名的「生平自述」與自由經濟理念
2021年 01月 26日
道家思想(5) 道家與諸子的關係,莊子並非老子的傳承者
2021年 01月 20日
道家思想(4) 道家的反向思維與無為
2021年 01月 11日
道家思想(3) 相生相剋,物極必反
2021年 01月 04日
道家思想(2) 老子為什麼說「道可道,非常道」?
2020年 12月 30日
道家思想(1) 老子生平和《道德經》的本意
2020年 12月 22日
中國歷史概述9: 清
2020年 12月 15日
留言 (11)
😇😉😊😋😌😍😎😏😐😑
😒👎😓😔😕😖😗😘😙😚
😛😜😝😞😟😠😡😢😣😤
😥😦😧😨😩😪😫😬😭😮
😯😰😱😲😳😴😵😶😷😸
😹😺😻😼😽😾😿🙀🙃🙄
👌🙈🙉🙊⚡✅✌❕🌞🌴
🌸🔥🖐🧡💪✨
【神传文化】(第158集)儒家的中庸思想
节目反馈
发表日期:2010年8月11日
节目长度:9分44秒 Get Real Player Get Windows Media Player
在线收听
下载
2,352 KB
2,341 KB
9,141 KB
下载方法:按鼠标器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目标文件保存为…”(Save Target As…)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馨语很高兴又在明慧广播神传文化节目里与您空中相会了。今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堪称儒家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什么是中庸呢?或许很多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知中庸的真实内涵,往往以为中庸是平庸无为、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老于世故等等,其实不然。
“中庸”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章。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是说,上天赋予了人善良的本性,按照自己善良本性去行事就是遵从了大道,而不断按大道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就被儒家称为教,这里也就是修炼的意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所应遵循的所要信守的大道、原则,不可有片刻的离开。如果是可以离开,可以放弃的话,也不是真正的正法大道了。那么作为君子,即使看不到,听不见大道的真实展现,也要坚信正道的存在,谨慎的约束自己,小心翼翼的把握好自己。哪怕是在无人看到和无人注意的时候,仍然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不可有丝毫不符合道的表现,就算是一个人独处之时也应如此。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表达出来,在心中时要保持中正,称之为中;若要表达就要符合节度,称之为和。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中,而和乃一切事物要遵从的大道。天地的稳定长存,万物的生长繁衍都是靠“中和”才得以顺应天命,常居道中。
“致中和”包括“中”与“和”两部分。
“中”主要是指对儒生内心的要求——“中立而不倚”、“喜怒哀乐之未发”。“人之初,性本善”,要想回归人原本的善念,就要不抱一丝后天形成的偏见、成见和情绪看问题,心态纯正而不陷入执著之中。
可见,传统文化谈到的中庸是天知、地知、自己良心知的心性修炼。 而不是现在人所谓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都有自己的中庸观,君子的内心时时刻刻都在修炼,为了顺应“天命”而“取中”;小人恰恰相反,嘴上说中庸,心里并没有强烈的天命、天良的概念,没有心法的约束,而是无所忌惮,所谓的“中庸”只是为了符合个人利益和被灌输的观念。
“和”主要是指对儒生行为的要求——“和而不流”、“发而皆中节”。孔子认为君子在世俗之中,在与他人交往中,既不能行为失常,又不能同流合污,事事都不能走极端。君子不做“素隐行怪”的事,在人群中要不显山不露水,谁也不知道君子内心修炼到什么境界,君子自己却要内心“遵道而行”,一生无悔,不因看不到效果而“半途而废”,孔子认为这只有“圣者”才能做到。
儒家经典中所推崇的“和”,不是“和稀泥”,而是“择善而从”。孔子曾称赞舜帝和颜回处世做到了中庸,他所推崇的“执其两端用其中”的真实含义是“隐恶而扬善”:看到别人恶的地方,不去效仿,而是引为己鉴,使自己不犯同样错误;不去纵容,而是劝别人弃恶行善;这样恶就没有滋生的土壤,就会销声匿迹。看到别人的善行,不心生嫉妒,而是佩服学习,使自己也同样做好;不去抹杀掩盖,而是到处宣传弘扬,使善行遍布天下;这样善就会茁壮成长,发扬光大。这里有个基点问题,就是必须明辨是非善恶,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言“和”与“取中”。因此隐恶扬善是中庸的前提。
孔子一再强调人要学会分清善恶,善恶形势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孔子认为南方君子宽容忍让、以德报怨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北方强者英勇无畏、至死不渝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那人该学习哪一种呢?孔子认为:“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在国家符合天道运行的时候,就要做一个虚怀若谷、积极配合的谦谦君子,这样才能越变越好;而在国无道时,就要做一个坚持真理、至死不变的正义斗士,这样才能抑制邪恶。
以上谈的中庸,体现在人精神上的不断升华。一般人理解的中庸,含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意,似乎被看作没什么人生志向的中庸,这往往是强调了人对名利的追求。其实,人追求正法大道的心应是永无止境的,这是中庸的一面,而人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又应顺其自然,这是中庸的另一面。
假中庸的人,在处世原则上不分善恶,没有求真向善的志向;在物质利益上却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谈中庸的基点也是从维护利益出发。从而曲解和变异了“中庸”的内涵。
如果我们能回归中庸的本意,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自己一生都要勇于追求,不可片刻放弃的东西,而在物质利益上则看淡点,放弃过多欲望和执著,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乐观心态面对生活,才能真正享受到自己的人生幸福。
好了,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馨语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时间再见。
章公 新年快樂~ 🙏